万呆的物理和化学学科学习心得、方法以及应考技巧

在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中,我的物理和化学学科的成绩取得了较大的进步,分数相对于之前比较高,在年级中也能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的水平,于是班主任老师让我撰写一篇文章,讲解我是如何学习这两门学科的,以及考试时候的一些细节问题。文中提出的一些方法、观点,应该只适用于高中的学习。文中如果有一些错误的说法或观点,请批评指正。

现在是复习阶段,但是故事还要从学习开始谈起。

有人说,物理难学,而我体会,物理是理科中相对比较容易的一个科目,因为物理知识中需要记忆的内容相对较少,而且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。学习物理应该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思考一些物理现象,建立物理的“感觉”[1]。另外,在学习电磁场的时候,由于电场、磁场离实际生活略远,可能相应的“感觉”会差一点。所以,我在学习“速度选择器”模型的时候,为了了解到带电粒子在速度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的运动性质,编写了名为“Hello Particle” (你好,粒子)的程序,源代码在GitHub,实现了对粒子运动情况的模拟。通过观察程序的运行结果,我获得了一点“感觉”。

学物理一定要有物理的“感觉”,但是这“感觉”有的时候并不能让人信服。比如,老师讲课要是说“为什么得这个结果,我觉得是。”谁也不会买她的帐。所以,物理的“感觉”只能给我们指路,但是要想让所有人信服,还是要拿出公式、图像[2]

例如,在研究质点运动的时候,必要的时候可以先在脑子里想象该物理过程,然后画出速度-时间图像,最后列出方程求解。关于列方程,我感觉,列方程和写程序有一定的相似性。一位和我一起开发网站的网友对于写程序的要求,我认为也可以用在列方程上:方程应该是简单的;每个方程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;触目惊心的方程一般不出现。这也是我的努力方向。

由此,我还想到处理物理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地方,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的使用。

在我的印象里,牛顿第三定律第一次出现在题目的答案中,是在研究圆运动小球对轨道的压力的时候。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,我不知道如何表述,没有使用牛顿第三定律,所以解答过程不是十分完美,被扣了一分。在老师讲解后,我才知道,求小球对轨道的压力的时候是要用牛顿第三定律的。这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影响了我后来处理问题的思路。期中考试前的准备阶段,做练习卷的时候,有一道题目求的也是压力,但是不是小球对轨道的压力,所以我就没有使用牛顿第三定律。看到答案用到了牛顿第三定律后,我开始反思,我为什么没有想起来用。我的结论是,我没有把牛顿第三定律理解透彻,而只是把“求小球对轨道的压力的时候是要用牛顿第三定律”这个结论给记了下来。另外,我一看到“压力”二字,就想使用牛顿第三定律,这是极其错误的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,物理不像某些偏重记忆的科目,而是偏重思考,我在处理物理问题的时候,应该仔细思考、选择应该使用的公式、定律,而不是死记结论。另外,对于某些时候“忘记”使用牛顿第三定律,我认为,这实质上还是没有读清题目,没有分析清楚相应物理过程。

对于物理概念、定律的理解和应用,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求一个矢量的时候“忘记”答方向,我觉得实际上就是对于矢量概念理解的不透彻。

此外,我体会落实好作业也是必要的,因为它可以提高我对于物理知识运用的熟练度。

如果说物理是偏重思考的学科,生物是偏重记忆的学科,那么化学就是两者的组合——既有需要记忆的内容,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。理科里的记忆,不是死记硬背[3],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[4]

化学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比物理多,所以,上课跟紧老师,记住相关知识点,课后完成并落实作业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总结一下,这里提出了几条我努力的方向,同时,如果你高兴,你也可以试试:

  1. 学习物理应该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要有物理的“感觉”。
  2. 必要情况下还是要拿出公式、图像
  3. 方程应该是简单的;每个方程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;触目惊心的方程一般不出现。
  4. 应该仔细思考、选择应该使用的公式、定律,而不是死记结论。
  5.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。
  6. 跟紧老师,记住相关知识点。
  7. 课后落实作业。

[1] “脑补”也算是一种物理“感觉”吧。

[2] 这是沈老师讲课时候说的一番话,有改动。

[3] 其实所有的记忆都不应该是死记硬背。

[4] 这是冯老师讲课时候告诉我们的。

这里是PDF版本。

发表评论?

3 条评论。

  1. 写得好!总结的几条很有用(后面几条也适用于学习语文哈) :)

  2. 写得太好了,难怪物理满分 :idea:

  3. 我觉得第一条最好

回复给 wh ¬
取消回复

注意 - 你可以用以下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:
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> <strike> <strong>

:wink: :twisted: :roll: :oops: :mrgreen: :lol: :idea: :evil: :cry: :arrow: :?: :-| :-x :-o :-P :-D :-? :) :( :!: 8-O 8)

本文链接:https://twd2.me/archives/6520QrCode